“僧多粥少” 競爭激烈
為了更好地實施運營,使得自身效益最大化,吸儲是擺在各銀行面前的共同課題。但就我市而言,由于地域人口的限制,在普通百姓手中的閑置資金也極為有限,各家銀行都在潛心研究吸儲的最佳辦法。于是紛紛推出各種理財產品,在年化收益率上大做文章,吸引客戶前來購買。
近日,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獲悉: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起點由過去的5萬、10萬、30萬……發展到現在的5萬、10萬、30萬 、70萬、100萬、300萬……年化收益率隨購買資金起點的不同而遞增。記者在興業銀行看到,新發行的理財產品有老客戶續購的,也有新客戶前來開戶的。據興業銀行理財經理劉經理介紹,營口市民現在比較熱衷于理財產品,每天都會有人前來咨詢,而且以購買30萬元以內的理財產品者居多,個別客戶也有購買百萬元的。隨著理財產品的熱銷,我市一些國有銀行如工行、建行等也相繼推出理財產品,但國有銀行與外埠銀行相比,在期限相同的理財產品中,利率還是低一些。所以,較多市民會選擇去外埠銀行購買理財產品。
定期存款利率低 理財產品成熱門
記者在浦發銀行看到一位老先生一次性購買5萬元期限為91天年化收益率為5.7%的理財產品。據老先生介紹,5萬元在銀行存一年到期利息是1650元,買這款理財產品到期可得利息710元,如果連續買4期,得到的利息比正常存款利息要多1190元。如果不買理財產品,扣除物價上漲指數,原先存的錢就貶值了,所以還是傾向購買理財產品。
風險收益并存 儲戶應理性選擇
從采訪中得知,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雖然年化收率較高,但銀行方面也在不斷地提醒客戶,理財產品有風險,購買需謹慎。理財產品雖然不同于股票,但風險也是客觀存在的。市民在購買時還是應理性選擇,要有承擔風險的心理預期,高收益的背后,隱藏著一定的風險。(記者 趙穎)
上一篇:營口工行進步排名列工總行第20位
下一篇:如何掌握信用卡透支的計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