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袁闊成去世的消息,68歲的李玉珍十分悲痛,當年袁闊成指導員鼓勵她學藝、激勵她成長的經歷一一浮現(xiàn)在眼前。
1960年, 13歲的李玉珍考入營口市說唱團,那時袁闊成任指導員,與藝術團團長田玉國一同管理營口市藝術團的五個藝術團體。也就在那一年的夏天,袁闊成到北京參加全國知名演員和藝人出席的“群英會”。
大約一周后,袁闊成指導員從北京回到營口。第二天,袁闊成就在通惠門北側的老夏茶館召集營口市藝術團的70多名演員和學員開會,講述了他在北京參加群英會的經過和見聞。
那一年,袁闊成30多歲,參加“群英會”表演,他說的是評書段子《肖飛買藥》,結果觀眾熱烈鼓掌,紛紛要求他再說一段,他又說了一個段子《魯達除霸》。演出后,毛主席和周總理先后接見了袁闊成。袁闊成講述兩位國家領導人接見他時的情景,非常激動。毛主席握住他的手微微一笑:“您辛苦啦!”當時袁闊成形容當時自己“激動得淚水像瀑布噴出”。周總理接見袁闊成時說:“袁老師,我提點意見吧!新中國成立后,藝人要給大眾展示新中國的風范!”原來,袁闊成上臺表演時,是碎步上臺,是解放前藝人表演時的普遍模式。周恩來總理建議袁闊成今后表演要幾步上臺,然后再向觀眾敬禮,整個過程要顯得落落大方。
袁闊成講述這段經歷時,李玉珍坐在最前排,距離袁闊成指導員不足兩米,整個過程李玉珍記得真真切切。袁闊成要求演員和學員要用心學藝:“藝術是練出來的,不是看出來的”。
袁闊成30多歲時,在藝術界已經聞名省內外。進京參加演出后,更是聲名大振。后來,他與演員李鶴千被藝術界稱為“中國評書兩桿大旗”。
在李玉珍眼里,袁闊成指導員就是她和學員的嚴師慈父。不愛言語的袁闊成經常到宿舍關心學員的饑飽和冷暖,當時從蓋 縣、營口縣招來的演員最小的11歲,大的15歲,那時正趕上低標準,袁闊成指導員和團長田玉國總是想方設法讓學員能多吃一點,對孩子們的學藝,袁闊成要求非常嚴格。
從那時起,李玉珍一直沒有忘記袁闊成的教導。無論她下鄉(xiāng)參加勞動,還是回城到經編廠當車間工人、托兒所所長、車間主任,她都沒有放棄對藝術的追求,用西河大鼓的藝術表演方式,贊美生活,抒發(fā)對未來生活的向往。1975年,營口市宣傳農民典型邵延安時,一個月內,李玉珍在造紙廠俱樂部、紗廠俱樂部、煙廠俱樂部相繼演出8場,每場觀眾都上千人。1980年,袁闊成到經編廠調研時,見到了當編織工人的李玉珍,他撫摸著李玉珍的頭說:“小不點長大了”,還叮囑李玉珍對藝術的追求要做到鍥而不舍。
退休后,李玉珍有了更充足的時間,她組織秧歌隊、歌唱團等到富強社區(qū)、星光社區(qū)、東新社區(qū)演出,并且自編唱詞用西河大鼓的表演方式,述說營口的變化,她用8年時間,先后編寫和不斷豐富了《改革開放三十年》、《營口舊貌換新顏》、《營口譜新篇》——“看營口變化”系列唱詞,并在“營口地區(qū)文藝匯演”、“營口市站前區(qū)首屆文化節(jié)”等活動中演出,其表演的西河大鼓《九十華誕燦爛輝煌》在站前區(qū)慶祝建黨九十周年的紀念活動中獲得觀眾一致好評。
李玉珍在茶樓表演西河大鼓;
如今,在遼河老街表演西河大鼓成為她退休后的主要生活內容,李玉珍將古今結合,宣傳營口變化的同時,也宣傳傳統(tǒng)的曲目,為了年輕的觀眾能聽懂《羅成算卦》、《太公賣面》等傳統(tǒng)曲目,她先是道白陳述,然后結合燕派、馬派、郝派等唱腔,盡情演繹西河大鼓書的魅力。

李玉珍表演《營口譜新篇》。
2015年3月2日,86歲的袁闊成先生離世,李玉珍在茶館里聽茶友說出這一新聞時,異常悲痛。她說,袁先生的音容笑貌一直鐫刻在她的心里,一直激勵著她學藝和成長。最遺憾的是,因為過去條件不好,李玉珍沒有留下一張與袁先生的合影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