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網訊 李凱報道)5月20日,來自天津、沈陽、赤峰、營口等地的知青在營口百嘉喜宴酒店舉辦“內蒙知青 歲月如歌”——內蒙赤峰市喀喇沁旗百太溝知青五十六周年營口大團聚活動,回顧青春歲月,共敘半世紀情誼。
首先,由活動召集人、營口籍知青孫欣致歡迎詞,當年,根據毛主席提出的“三線建設”戰略,應對國際威脅、改善工業布局,醫療資源內遷提升邊疆地區公共服務,1969年,遼寧營口市第二人民醫院10多人及沈陽等地的醫療隊被派往內蒙古赤峰支援建設,各市醫療隊子女隨父母遷往赤峰,形式上雖不同于知青插隊,但本質仍屬“支援邊疆”的范疇。
1969年中蘇關系緊張,全國進入“備戰備荒”狀態,大量人員、資源向三線地區和邊疆轉移。這些家庭遷移既響應了“備戰備荒”號召,體現了當時“革命加拼命”的崇高奉獻,也體現了“全國一盤棋”的協作精神。
當年的青年點如同一個大家庭,集體生活既有“戰天斗地”的豪情,也有具體困境,這種“大家庭”式的集體記憶,已成為一代人精神世界的獨特注腳,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培養了艱苦為榮,四海為家的品格,催生了深厚情誼。
這段歷史既是國家戰略的縮影,也是無數家庭集體記憶的承載,既有奉獻的光榮,也有分離的艱辛。正像第一任知青點點長、天津知青湯永東說的那樣,這段知青經歷,塑造了獨特的知青精神,在集體中學會堅韌與包容,能為國家分憂,我們無怨無悔!這段歷史是國家戰略的見證,也是普通人為國奉獻的生動記錄。
“備戰備荒”是時代背景,“支援邊疆”是使命擔當,“子女下鄉”是奉獻縮影,而“營口知青大團聚”則是歷史的溫情回響。這次大團聚,既是對歷史的回顧,反映三項建設對個人和地區的深遠影響,也為后人留存真實的歷史細節。
期間,市民族樂團團長王可民為這次知青大團聚組織了演出活動,通過紅色旋律喚起集體記憶,將知青歲月轉化為藝術表達,展現知青群體的藝術活力。
本次活動由營口籍知青主辦,營口民族樂團協辦并助演,營口之窗官網獨家提供網絡支持。
照片提供:王可民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更多信息,請關注營口之窗公眾號、視頻號:營網天下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