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享游營口”)我的西炮臺情結
在諸多營口名勝中,除了每天晨練都去的遼河公園,去的最多的要數西炮臺了。官方應酬陪客人去;私人交往陪外地的朋友和同學去;假日里陪母親和孩子去,已經數不清多少次了。
在我眼里,西炮臺是一部書。這部書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增加新的內容。西炮臺是一幅畫,這幅畫每次展開都增添新意!不僅如此,西炮臺還與我個人愛好的楹聯有著密切的聯系。我所獲得的兩次對聯一等獎都和西炮臺有關。
第一次是1985年,營口電臺組織了《特油杯》知識競賽,出的題是綜合性題,其中有聯有謎,還有特種油品廠的知識。其它題我都記不清了,只記得有一征下聯,上聯是這樣出的:
西炮臺東眺望,渤海大街接渤海
那時我已去過西炮臺,曾經站在那高臺之上分別向東西眺望過,向西看去浩瀚的大海,鷗翔帆揚。特別是黃昏十分,紅日西墜,海平面出現了兩個太陽,我也曾對那情景做過描述:“古炮殘垣晚霞一抹;黃昏滄海落日兩輪。”往東眺望,新興的渤海大街寬闊筆直,一直通向西炮臺,通向渤海,正如上聯所說的渤海大街接渤海,這里前一個渤海是街名,后一個渤海是海名,另外接與街是同音字,對當時剛學對聯的我是有難度的,后來使盡渾身解數對出下聯:
老爺閣新春游,遼濱小道到遼濱
現在看來寫的很稚嫩,當時就算不錯了,我又和同學配合了解了特油的相關知識,綜合題答的很好,竟獲得了一等獎。我亦因之成為營口市楹聯學會的首批會員,并與西炮臺結下不解之緣。
我愛西炮臺,愛她歷史厚重。這座建于1882年的東北最早的大炮臺記錄了中華民族屈辱的歷史,體現了列強的殘暴和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解放戰爭中,1948年11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營口搶占西炮臺之后,迅速插入海岸,斷絕敵人的海上逃路,并全殲逃向海灘的國民黨殘敵。新中國成立后,炮臺回到了人民的懷抱。中國人發解放軍第39軍駐守炮臺,擔負了保衛海疆的任務,由于軍事需要,在主炮臺上建筑了一座燎望水泥樓。在炮臺臨海一側的西圍墻上,安裝了4個從國民黨軍隊繳獲的鐵碉堡。
上個世紀80年代后,西炮臺經過三次整容。第一次是1987年,珠江電影制片廠劉曉慶等來營拍攝電影《大清炮隊》,經遼寧省文化廳批準,拆除了水泥的瞭望樓, 恢復了西炮臺的原貌。
第二次是1991年,營口市政府在全市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愛我營口,修我炮臺”活動,全市人民踴躍捐款出力;專業人員經過多次配比實驗,掌握了原夯筑方法,加固了部分坍塌的圍墻,修補了風雨侵蝕的大小三座炮臺。
第三次是2004年被遼寧省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后新修復的城墻上的大營門的正上主,由花崗巖石刻成巨大的“西炮臺”三字,大營門面闊17米,進深7米,高7米,花崗巖條石墻基,墻外皮為青磚上,內側設有上、下馬道,大營門兩邊分別是“奮威”和“振武”兩座旁門,修復的兵營現開辟為展館,部分當年的原景再現給游人。
這三次整容,每次整容后我都去看炮臺的變化。我的朋友,當時的西炮臺博物館的崔館長寫了一本書《西炮臺》,那時我正在一家商業企業當領導,就幫助崔館長賣了一些書,崔管長還把這件事寫在書的后記里,這使我的西炮臺情結進一步加深。
2006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營口西炮臺遺址晉升為國家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聽到這個消息后,我十分激動,營口正在向優秀旅游城市邁進,激動中我寫了一副聯:
文物獲殊榮,歷史沉積增厚重;
炮臺享美譽,營川景色燦光華。
丁亥春節前夕,《柳城杯》楹聯大賽,其中一副自撰聯要求寫營口風物,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西炮臺,透過她,我看到營口屈辱的歷史,海灘上反其反抗的人民與外來入侵者不屈的搏斗,這就是中國近代歷史的縮影。透過她,我看到營口發展的今天,營口港已經躋身于中國第十大港,從這里發出的巨輪,駛向五大洲四大洋,營口從渤海走向世界。為此我寫了一副長聯:
撫古炮追昔,詩碑殘照,千年往事縈懷抱,檣櫓灰飛,海灘血濺,唯彈洞猶存,頹垣尚在,近代史書遺此卷;
臨高臺攬勝,畫境初開,十里長街入眼簾,港城錦繡,柳埠圖新,恰風鵬正舉,征艦初發,神州縮影映今時。
賽事揭曉時,我獲的了一等獎,這功勞當屬于可愛的西炮臺。
百年風雨過去了,西炮臺仍然屹立在古郡西部的渤海之濱,和炮臺比起來,我是年輕的。但人是易老的,當我們這一代也消失了,西炮臺還會屹立,但愿我們的下一代乃至千秋萬代都記住西炮臺。
(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
供稿作者:徐慶生,營口之窗特約撰稿人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上一篇:雪后即景——營口楊成光作品
下一篇:圖文:魅力熊岳——營口劉忠澤雪后紀實